专题知识

专题知识

thematic knowledge

量子计算机首度突破!实验证明量子设备当下具备实用价值,7万+真随机数诞生,全球密码学即将颠覆!

发布日期:2025-04-28

引言

你是否想过,互联网上的“随机数”可能并不随机?从加密通信到电子抽奖,真正的随机数是数字世界的基石。然而,经典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本质上是“伪随机”,存在被预测的风险。近日,摩根大通全球应用研究部的Marco Pistoia等科研团队,与Quantinuum量子计算公司、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以及顶尖学术大学(包括芝加哥大学、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、国立台湾大学等)紧密合作,共同设计并实施了一项创新的量子协议。他们利用全球首台56量子比特离子阱量子计算机,成功生成了高达71,313位的可认证真随机数!这一突破性成果在《Nature》杂志上发表,标志着量子计算从理论迈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!


图片1.png


第一章 为何需要“真随机数”?经典计算机的致命缺陷  

传统随机数依赖算法生成,本质是“伪随机”。即便使用物理噪声源(如电子热噪声),仍需信任硬件厂商。而认证随机数要求第三方无法预测或篡改,这对金融交易、军事加密、区块链等场景至关重要。量子力学的天然随机性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:量子测量结果的随机性由物理定律保证,无法被经典计算模拟。但问题来了——如何让用户远程验证量子设备的输出是真随机? 

这即是该实验的核心目标:在不可信的量子服务器上,生成可验证的高熵随机数!


第二章 量子计算机与超算,双剑合璧破难题 

该实验的核心策略是“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”——用量子计算机生成随机数,再用经典超算验证其不可模拟性。  


图片2.png

图1 方案概述。


1. 随机电路挑战:量子霸权的利刃 

量子服务器需在极短时间内(单次约2.2秒)执行客户端的“挑战电路”。每个电路包含10层随机量子门(SU(2)单比特门+ZZ两比特纠缠门),拓扑结构通过随机图边着色生成,确保经典模拟复杂度爆炸。  

关键指标:模拟一次电路需前沿超算(Frontier)100秒,而量子计算机仅需2秒!  


2. 交叉熵基准(XEB):量子指纹检测仪  

客户端随机抽取部分结果,计算XEB得分:  

图片3.png


理想量子输出得分接近1,经典模拟或随机猜测得分趋近0。实验中测得XEB=0.32,显著高于阈值0.3,验证量子优势。  


3.超算军团:算力碾压  

调用Frontier、Summit等四大超算,累计峰值算力达1.1×1018次浮点运算/秒,确保验证过程无懈可击。  

对抗模型:假设攻击者拥有4倍Frontier算力,仍无法在限定时间内伪造高XEB结果。  


图片4.png

图2 对抗模型和协议安全性。


第三章 结果亮剑:71,313位熵值,开启密码学新纪元  

认证熵值:71,313位(经Toeplitz提取器处理后输出71,273位),远超经典极限。  

速度突破:平均单次生成仅2.154秒,未来优化后可达512位/分钟。  

安全性:在ε=10-6的严格声学参数下,即使攻击者拥有4倍超算资源,仍无法欺骗系统。 


图片5.png


第四章 未来展望: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的量子革命 

尽管成果斐然,团队坦言当前限制:对抗模型较理想化,且需提升设备保真度(φ=0.3→目标0.67)。未来方向包括:  

硬件升级:提高量子门精度、缩短电路执行时间,实现“秒级万位随机数”。  

协议扩展:支持多方验证,用于区块链共识、公共彩票等场景。  

抗量子攻击:结合后量子密码学,构建新一代不可破解加密体系。  

更深远的意义:这是首个证明量子设备实用价值的实验,为量子计算商业化注入强心剂!


图片6.png

图3 未来的改进。


终章 结语:随机性的终极答案,属于量子时代

当经典计算机困于“伪随机”的枷锁,量子计算机以物理法则的不可预测性,开启了真随机的黄金时代。这项成果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对人类信任机制的重构——在不可信的世界中,如何用数学与物理铸造信任?


参考文献:

DOI:10.1038/s41586-025-08737-1


撰稿|王一毅

指导丨刘玉龙